线路板行业作为电子行业的基础,其环境保护正随着我国电子行业的高速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。长期以来,线路板板行业总是给人用水量大、废水量多、污染严重、废物难于处理的印象。随着新的环保材料和环保工艺的实施,随着生产后端对各类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完善,线路板生产正逐渐摆脱发展和环保相矛盾的困境,取得生产与环保同步发展的熊掌与鱼兼得的双赢局局面。
治污最佳方式是污染物资源化
目前在很多人的头脑中,还存在着旧有的污染治理观念,那就是把污染治理看成是一个单纯的污染物控制过程,说到环境保护,其印象总是污水横流,臭气熏天,在经济上的大量无偿投入,企业的环境保护目标就是用大量资金把废水废气经处理达标排放。实践证明:这是一种被动的、低级的污染治理模式,其本质不过是把污染物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外一种存在形式,污染物并没有得到处理。比如大家知道的固体废物和垃圾填埋就是这种模式。在这种模式下,只是把污染物从水相、气相变成了固相,污染物不能利用、只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本质并没有改变,只不过其污染范围相对地被固定、被控制罢了。要真正地使污染物得到处理,必须使污染物资源化,才能彻底减少污染物,使污染物变废为宝,化害为利。 任何污染物其实都可以被看成资源,污染物是否能成为资源,其根本原因在于技术是否先进。还是以含铜废水的治理技术发展为例。一直以来,含铜废水特别是络合含铜废水是业界处理的难题之一。由于络合剂的存在,线路板废水含铜量一直难以达标。特别是在实行国家一类排放标准的地区更是如此。但是,利用新的吸附电解技术,对这部分废水进行选择性分离后,获得纯度高的电解铜板,在整个过程中没有物耗,不过铜的回收率却是最高的(达96%),回收的铜是最纯的,当然,其效益也是最好的,有效地使难于治理的铜污染实现了资源化,经过技术处理后,废水可以轻松达标排放。 废水处理循环利用经济效益显著 一般而言,作为环保的污水治理,只要把废水达标排放就算达到目标了。可是,在循环经济专家的眼里,废水已经不单是废水,它不过是放错了地方的水资源!在处理废水的过程中,对废水中的各类污染因子而言,当浓度降低到一定限度后,处理难度就会加大,因此,要把经过初步处理,具备反渗透回收条件的废水进行回收,一方面制取了有用的初级纯水,为生产所利用;另一方面也使原有经处理的废水得以浓缩为浓水,线路板企业需要经处理达标排放的废水数量大大减少,从而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。把车间排出的废水经初步处理,利用反渗透原理生产各级生产纯水,浓缩后的更"废"的废水进一步处理达标排放。利用这个方法,不但降低了废水的处理难度和成本,同时也在废水中又"回收"了纯水,使水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。 共减少污水排放总量30万吨,削减各类污染因子5.61吨,节约污水处理成本30余万元;回收纯水30多万吨;减少自来水用量30万吨。与利用自来水制取纯水相比,利用中水回用每生产一立方米纯水可降低成本0.56元。直接经济效益达40多万元。
在废水处理时,污染量较大、处理最困难的污染因子是铜离子污染。因此,我们要重点突破铜的回收技术和蚀刻废液循环利用技术。实施这项技术对环境的贡献可以从二方面得以体现:一方面,由于废液排放的减少(接近零排放),可以大大减轻后续废水处理难度,减少了污水排放总量和污染因子排放总量;另一方面,该技术回收了蚀刻液中的铜,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,铜在开采过程中同样会产生大量的污染、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,从这个意义上讲,蚀刻液循环利用的过程,其产生的环境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。 在线路板生产的许多工序中,在对铜箔表面进行预处理时,会产生含铜不高(1g/l-50g/l)、利用价值不大、可是却对后段废水处理和回用造成很大不利影响的微蚀含铜废水。为了最大限度减少铜污染因子排放量,最大程度地降低后续废水处理和回收难度,采用一种特殊的吸附电解技术,可以使其中的铜离子从原有废水中分离出来,把废水中的铜从30g/l降低到1g/l以下,同时把铜提取出来成为高纯度的铜板。经过这样的处理,使废水的后续处理难度大为减小,废水处理成本下降0.5-0.8元/立方米。
这些措施的采用,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“减量化、再利用、资源化”的基本原则和“低消耗、低排放、高效率”基本特征,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。以成熟技术为支撑,在企业内部发展小循环经济是可行的。与整个国家发展大循环经济相比,在企业内部发展小循环经济,操作简便,控制容易,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,能获得数倍于投资的综合效益。我们首先要承认线路板生产是有污染的,但是,只要企业重视,污染是可以治理的。只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,以先进的技术为手段,在线路板行业最大限度地实现污染物的资源化,达到增产不增污、以废养废、变废为宝的污染治理效果,实现经济和环保同步发展的双赢局面是完全可能的。 |